close


我曾經是個“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愛書人,征服長篇小說更是我的強項。讀書會裡我總是最快抵達終點,朋友們最怕書讀到一半遇見亟欲分享感想、不小心洩漏結局的我。可惜此項才能在當媽之後遭到嚴重破壞,時間零散和注意力不集中令我讀到哪忘到哪,從前三天可以磕完的小說要花上三個月至半年。於是,散文及短篇小說成為目前的閱讀偏好,而Paulo Coelho(保羅.科爾賀)的“Like The Flowing River”(“有如流水潺潺”,自譯)是我書單中值得向大家推薦的一本散文集。

61歲Coelho是當代最受歡迎、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著作每每登上暢銷書寶座,至今已在全球銷售超過兩千萬本。年輕時的他曾讀過法學院、為流行歌曲填詞、輟學漫遊美洲和歐洲,還曾因參加無政府主義的社會運動而入獄。直到1986年,他在西班牙走了一趟長達500英哩的朝聖之旅,寫成“The Pilgrimage(朝聖)”一書,從此確定人生方向,決定成為作家。

或許因為這樣的背景,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對生命與心靈的探索。對我來說,他的著作是當今最成功的信仰類文學。為什麼不歸“宗教類”?因為他寫的不僅是宗教的律令規條,還有更多實踐後的心得分享。雖然文學界時常批評他的作品過於商業化,內容過於簡單,Coelho就是有辦法寫出發人省思卻不淪於說教、感動人心又不那麼像在傳道的故事。他筆下的主人翁總離不開三項主軸:尋求真愛與真我,省思生死,驗證信仰。這些都是一般人普遍的追逐,也是人生永恆的題目。

“Like The Flowing River”這本散文集如同Coelho的發想書,其中可以發現他許多長篇小說的靈感。每篇的份量長短不一,包括他幼年的回憶、對時事的看法、人物的描寫,有些近乎心理學探討。他寫出自己發生嚴重車禍的那個時刻,坦然面對他人對自己作品的不同意見,甚至還寫了一封信給George W. Bush,強烈表達對戰爭的厭惡。砌壺茶或泡杯咖啡,Coelho像是在跟你聊天,淡淡提起自己走過的人生和聽過的故事,有時他會為文章做結論,有時不會,留給讀者自由發揮。事物雖細微,他能夠說出的寓意卻深遠;篇幅雖短,卻縈繞心頭,令人反覆思想。

這本書目前沒有中譯本。曾擔任翻譯工作的朋友好心相勸,不要把太多自己翻譯的心血結晶放在格子上,唯恐被盜用。我不敢說自己寫的是書評或導讀,但要如何推薦一本沒有中文翻譯的書?我還是願意把一些文章大意翻出來與大家分享。

Coelho在布拉格,與一位街頭藝人交談。聊了好一陣子才突然領悟,兩個人從頭到尾只有比手畫腳。即使彼此都不會說對方的語言,溝通意願的強烈反而跨過語言的藩籬;反倒說同樣語言卻無意願的人們,不一定能有和諧的對話。

他說到“重複”的重要性。“重複”是練習過程裡最重要的一部份,唯有不斷重複到此動作或反應成為直覺,那才會構成到你裡面,真正屬於你。

他定義優雅。優雅不是時尚的光環,不是擁有財富與知識的階級氛圍,優雅是一種姿態。當你抬頭挺胸,放鬆你的頸部、挺直你的脊椎,當你顧到自己的身體,就也顧及到靈魂的優雅。

他談信心。電影“十誡”中,摩西帶以色列人過紅海,是摩西先舉杖、海水退開、以色列人才開始走。可是聖經裡,神要摩西吩咐以色列人先往前走,之後才叫摩西舉杖令紅海分開。只有把信心當作眼睛,才能看見信心的道路。

他看報紙,在東京的廢棄建築裡,發現了一具穿著睡衣、已經死了二十幾年的男性屍骨。他原本想,穿著睡衣過世的人走得很“幸福”,不是在睡夢中、便是躺在床上,至少不是死於橫禍。但他追根究底後,才發現這位男性離世前不僅失業、離婚、沒有小孩更沒有親戚朋友。二十幾年來,沒有人報案,等於無人追究他在何處。什麼比飢餓、失業、失戀與絕望更糟呢?就是身旁完完全全沒有人關心我們。文末,Coelho結語:「讓我們為這位穿睡衣的男人祈禱,也謝謝他,使我們明白朋友的重要。」

這本散文集最出名也是最多讀者推崇的,莫過於“鉛筆的故事”。

老奶奶告訴孫子“鉛筆”的五個特質:

第一,你能如鉛筆一樣,完成許多偉大的創造。但永遠不要忘記有隻手正拿著筆,我們叫那隻手“神”,神總是以祂的意念引領我們。

第二,用了鉛筆一陣子,奶奶會用刀削它,我才能夠再寫。所以不要忘記,人生或許有苦痛銷毀,但都將對你有益。

第三,鉛筆容許橡皮擦擦去錯誤,所以即使你做的並不一定不對,被糾正卻也不一定是壞事。

第四,鉛筆的外表是木質,裡面卻是真正有用的筆蕊,所以永遠要留意的是內心而非表面。

第五,擦去與否,鉛筆的特質在於它永遠留下筆跡。要知道,你的任何行動與決定,都將在生命中留下永遠的痕跡。

而我個人最有感觸的一篇是“The Other Side of The Tower of Babel(巴別塔的另一邊)”。

Coelho到亞美尼亞旅行,當地人帶他到了一個小鎮過節,慶祝什麼?此日是為了紀念“翻譯的聖者”。紀念古時的翻譯大師是如何帶著弟子們,把當初各種語言的手稿翻譯成亞美尼亞文,才有今日的文學與文化。

Coelho於是想起他從前看過的外國文學,到如今自己寫的書能有極大迴響,都是翻譯工作者的功勞。他想起自己的岳父也從事翻譯,總是抱怨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即使他從未登上台面,也沒有自己的讀者,卻仍舊熱愛翻譯,在工作中分享知識與熱情。

聖經裡記載,古時人類為要挑戰神,決定造出比天更高的塔,名叫巴別。此舉觸怒了神,於是祂變亂口音,使得人與人不能交談,這是各派語言的由來。許多人聽到這個故事,都怪神易怒、懲罰世人。Coelho卻說,神在人類野心橫流時毀壞了巴別塔,變亂口音;但在祂無限的恩典裡,祂創造了一些極有恩賜的人,這些人成為橋樑、成為對話與思想交流的憑藉,就是翻譯工作者。

這就是現在凌晨兩點還沒睡覺的我正在做的事哪!研究所時代的我曾以翻譯為志業,跟翻譯社合作過許多案子,最後卻不得不與現實妥協,因為翻譯真的太難賺了!現在,即使沒成為翻譯家,我依然用喜愛僅有的能力,與讀者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Coelho點出翻譯人的心情。而巴別塔或許看來是咒詛,另一邊卻仍有祝福,Coelho寫出了神的憐憫。

簡單的故事和深遠的意涵,一直是Coelho擅長的書寫,也是大眾容易接受與消化的內容。在“Like The Flowing River”書前,他引用巴西詩人Manuel Bandeira的作品為序,不僅定了書名,更相當適切地描繪整本集子的特色。如同Coelho的故事從未脫離生命的歷程,詩裡寫的是河流,說的卻是人生。


Be like the flowing river, 就像潺潺流水,
Silent in the night. 在寂靜的夜裡奔流。
Be not afraid of the dark. 就像河流不懼怕黑夜,
If there are stars in the sky, reflect them back. 映照夜空的繁星點點。
If there are clouds in the sky, 如果烏雲密佈天際,
Remember, clouds, like the river, are water. 要記得,雲朵,就像河流,都是水的組成。
So, gladly reflect them too, 所以,同樣愉悅地反射它們吧!
In your own tranquil depths. 以你寧靜的深沈。







後記:

探索生命方面,個人向來直接讀聖經,所以反而不覺得Coelho的暢銷作《The Alchemist(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Veronika Decides to Die(薇若妮卡想不開)》對我有所啟發。倒是《By the River Piedra I Sat Down and Wept(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和《Eleven Minutes(愛的十一分鐘)》,前者描寫信仰與愛情的掙扎,後者深入愛與慾的覺醒,Coelho的筆調有著女性的細緻、想法卻是男性的理性與嚴謹,讀文字像是看一場探戈,令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滿適合想以閱讀加強英文的人。篇幅不長,內容不像文學類英文那麼艱深,譯者Margaret Jull Costa專精葡萄牙文與西班牙文,她的英文翻譯非常流暢,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次合作的翻譯家。

Bandeira的詩作與書中片段都是自己的拙作,若要引用,請著名譯者(錫安媽媽)與出處(部落格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錫安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