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做家事可以幫助小孩提早建立個人精熟(mastery、對事物有掌控感)的感受、責任、自信。....家事可以教導小孩如何去同理與回應別人的需求......."

 

除非只來作客,真正認識Esther阿姨與被Esther阿姨真心對待的都知道,來我家是需要為家事“動起來”的。

 

或許只是為大家擺碗筷,飯後將器皿放進洗碗槽,丟掉自己用過的衛生紙,我相信"Involvement",而非“Hardship"。家事不是拿來教訓(爸媽小時候都怎樣你們現在怎樣這種比較,連我當小孩的時候都聽不進去)、而是參與。

 

那種參與感不為別的,為的是培養人與人之間或一個屋簷下的默契,一起完成任務的親密,即使只是為他人拿個杯子。

 

錫安不會做家事,但他飯後一定會將自己的碗拿到洗碗槽,雖然只能這樣,我依然堅持。朋友的孩子中,有些被訓練到能夠幫弟妹洗澡(才10歲),有些則是完全不做家事。

 

他們都是好孩子,他們的做與不做,一樣讓我傻眼。傻眼的原因不在於孩子,而是父母的鐵血鍛鍊未免太嚴格、或連父母潛意識裡也認為家事與功課不必並行,時間有限,成績永遠比性格重要。

 

讓我們走中間路線,每個家培養自己的風格。有的家裡就是週末下午一起做家事,有的是每天都做一點,然後發零用錢。但我要說、可能會得罪許多人的說,不做家事的孩子的確如文章所言,對旁人比較無感。在我與長輩晚輩、同學同事的相處中,從來沒有離這個觀察太遠。

 

令我擔憂的是,許多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士,擁有較多社會資源,理論上該是幫助人、對人有感的;但他們多半是成績優秀的孩子,家事在成長過程中,是下人或旁人該做的事,他們對周遭事物不易經心。

 

引用友人的話,這些人長大之後,最好能夠繼續確保自己付得起幫傭的費用。但這些優秀人士,可能成為我們的老闆、元首,在病痛與困惑中提供咨詢的醫生、律師,除非我能付很多錢,或我的社經地位不容輕慢,若這社會運作的方式依然由較為無感的菁英主導,聲音較微弱能力較差的,真的只有幫人做家事的份吧!

 

做家事不應被漠視,也不必被神化。會做家事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愛管閒事,吹毛求疵。或者是像聖經裡的馬大一樣熱心事奉,累得要死才怨責妹妹馬利亞不做事,只在耶穌跟前聽他說話。但主卻提醒馬大,你為許多事思慮煩憂,馬利亞卻揀選了上好的份,是不能被奪去的(就是安靜主前)。

 

這是一個比喻,但忙東忙西的人的確很容易失去安靜,不可諱言。

 

我也是一個請幫手的人,在原本期待的家庭生活與後來達不到的現實之間,我沒有太多時間做家事,我的孩子也教不來。但當我做家事的時候,是為我所愛的人下廚,為我居住的空間維持整齊,我想做,我願意做,做完之後累了下次還是想做(到底是在講那件事?XD)。

 

我想起小時候媽媽煮飯,我和妹妹必須擺碗筷,爸爸洗碗。大了一點之後,我幫媽媽煮菜,妹妹幫爸爸洗碗,一邊聊天一邊做事,從來不覺得家事是一個需要討論與分配的“事件”。

 

小至家庭,大至國家,先為自己與所愛的人負責,才有可能對不相干的人有感。我彷彿可以聽見人嗤之以鼻,做家事?有那麼重要嗎?

 

是的,就是這麼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錫安媽媽 的頭像
    錫安媽媽

    錫安與我 / Zion and Me

    錫安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