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看到「An Education」的劇情簡介,腦海中就響起小甜甜布蘭妮在她「轉大人」的電影裡唱著:「I am not a girl, not yet a woman....」粗糙的電影對不起寶貴的生命,所以我對此類型片有點怯步,因為描述荳蔻年華的少女,誤入歧途、領悟人生的劇情實在氾濫,拍出來的效果也一向矯情。我很少看到國外電影成功拍出青少年介於小孩與大人的尷尬,成長的幻滅不是被簡略帶過、就是太沈重。另外,身在台灣,好看的青春記事其實還滿多的。大概是礙於預算,國片總愛拍這種題材,拍久了功力自然比國外電影強。

然而,「An Education」是一個Pleasant Surprise。雖不至於驚艷,卻是非常美好的驚喜。

一九六一年的英國小鎮,成績優異的高中生珍妮,即將面臨A-Level(英國教育體制中的大學聯考),牛津大學英文系是她努力的目標,父母與老師都對她寄予厚望、督促勸勉。為了擺脫小鎮無聊的生活,她學法文、夢想去巴黎生活,考上大學成為唯一的解脫。在一個大雨的下午,她遇見了三十好幾的大衛。珍妮熱愛的歌手、藝術,大衛全都知曉;他帶她去音樂會聽歌劇、拍賣會買下珍妮喜愛的名畫,在高級餐廳吃晚餐、聽爵士樂。珍妮隨大衛至巴黎渡假,體驗名媛生活,即使發現了大衛謀生的方式也不以為意,還將童貞獻上。能言善道、風度翩翩的大衛不只奪得珍妮的心,還成功擄掠了珍妮守舊又頑固的父親,允許十六歲的女兒與他訂婚。珍妮決定放棄學業,跟隨大衛過著美好生活,無視老師與校長的警告。可惜,世事不都如想像中美好。

基本上,本片的Casting非常完美。Carey Mulligan第一次擔綱接演女主角,就獲得奧斯卡提名。大大的酒渦讓二十四歲的她有著十六歲的純真,媒體以「當今的奧黛麗赫本」來讚美其清新氣質。幾年前我在「Pride and Prejudice」第一次看到她,她只是Keira Knightly身旁笑個不停的小妹。珍妮的角色很容易淪為追逐上流的花痴或聰明學生的叛逆,然而Carey Mulligan不管剛硬或脆弱,都充滿優雅聰慧,令人捨不得責難。

Peter Sarsgaard演出令少女意亂情迷的中年男子,我對這個選角心存疑問,畢竟他的長相不算英挺,結果證明他正適合演出男主角的迷人與懦弱。兩位美女演員飾演配角,令人不禁感嘆美女難道只能拌醜或裝蠢,才能磨練演技?Olivia Williams戴上黑框眼鏡,幾乎是素顏演出愛護珍妮的英文老師;Rosemund Pike演出大衛同夥的女朋友,漂亮時髦卻沒大腦,賞心悅目,是個很有趣的角色。

Emma Thompson演校長(她的打扮讓我想起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更讓我想起碩士班可怕的英國教授),態度嚴謹、用字精準,絕不寬容施恩。雖然只有兩次出場,薑是老的辣,演出精準到位。如同當年「Shakespear In Love」中,出場不到幾次就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Judi Dench。

片中飾演爸爸的Alfredo Molina深得我心。這個曾扮演「Frida」裡不忠的丈夫和「蝙蝠俠」中走火入魔的科學家,把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父親,詮釋得恰如其分。當他逼女兒讀書、非牛津不可,你會想到自己的父親或某個可憐同學的偏執狂爸爸。當他受大衛蠱惑,以為女兒從此進入上流社會,居然要她不必考大學、結婚才是正道,你會跟著女主角吃驚的問:「你現在不是應該扮演叫我讀書、不要結婚的那個人嗎?」

當女兒心碎的躲在房間,他拿了一盤餅乾和一杯茶,站在門口說出他所觀察、為了女兒故意忽略的細節,你會跟著女主角流下眼淚。希望女兒得到最好的父親,也會盲目、犯錯,請求原諒。

除了選角精彩,本片的劇本相當傑出。珍妮的故事原是英國記者Lynn Barber的自傳,由作家Nick Hornby改編成電影劇本。Nick Hornby的兩部小說High Fidelity和About A Boy曾被搬上大螢幕(我個人偏好HIgh Fidelity遠多於About A Boy),Nick Hornby的風格一向充滿現代感,「An Education」的對白機智、銳利又詩意。劇本豐富了珍妮的性格,讓觀眾看出她不是個可憐受騙的弱者、也不僅僅是愛慕虛榮的小女生。對我而言,珍妮真正在心態上「轉大人」,不是發現大衛的真面目,而是在塞納河畔的旅館。她騙過父母,隨大衛去巴黎旅行。激情過後,大衛慵懶的躺在床上,珍妮反而像個男人,叼根煙站在窗邊,若有所思的說:「原來那些詩、那些歌曲所記錄的,都是稍縱即逝的感覺,沒有什麼能夠永久長存。」



對珍妮愛護有加的英文老師,堅決不收珍妮從巴黎帶回來的Chanel No. 5,要她離開荒唐生活,回到學校讀書。考上牛津之後,什麼都能做。珍妮反問從劍橋畢業的老師,妳一切的努力只讓自己困在小學校教英文,而我卻能去巴黎旅行,在高級餐廳用餐、聽爵士樂,我璀璨的活著,妳雖然擁有高學歷,卻是死的!

發現真相後,已經決定退學的珍妮前去拜訪老師。老師對歷經風塵的學生說:「妳聽起來又蒼老,又長了點智慧。」珍妮輕聲答:「我覺得自己老了很多,但一點都沒有智慧。」

你可以說女學生被老男人欺騙,然而,受騙是自願的,也是經過思考的,所以怨不得誰,只能扛下所有後果。珍妮急著體驗人生,急著逛巴黎,因而選擇了捷徑。所以當她走投無路,請求校長協助,校長第一句話就說:「上次見到妳,我的印象是妳藐視教育制度,說我們這群人無聊至極。」

從前趾高氣昂的珍妮,承受校長的嘲諷,冷靜的回答:「是的,我知道,我想要的生活沒有捷徑。」

片中的背景設於196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女性主義雖然方興未艾,卻仍不如1970年代激進的女權運動。兩次大戰中,男人都上戰場了,女人在後方不僅得做女人家該做的,甚至得做男人的工作,作菜與作戰樣樣都來。女人接受高等教育、擔任要職,社會地位逐漸提高,連原本只有男人從事的球類競賽都成立女子職業聯盟。




然而在戰後,男人退伍回到工作崗位上,女人的地位又被打壓,必須退居家庭,相夫教子。學歷成為另一種裝飾,釣到金龜婿的方式。這也是為何片中一直督促珍妮奮發向上的父親,以為大衛來自上流社會,隨即首肯女兒嫁人,並同意她放棄進入牛津就讀的機會。

在女人都能當首相的今日看來,珍妮與父親的心態是不可思議,卻也司空見慣。許多女人攀附男人得其所要,男人給予的過程中,又何嘗沒考慮到自己的需要?情愛混雜著利益交換,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珍妮的本尊Lynn Barber在自傳中寫道:「.....這個男人徹底摧毀我對優雅世故的幻想。當我再有機會認識其他男孩,我不再被外在與物質迷惑,只期待他是正直誠實,腳踏實地的生活。因此,我想我該謝謝這個男人,教了我寶貴的功課。」

我很尊敬的長者曾經勸我一句話:「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夠把別人的經歷當作自己的。」很難,如今我仍在操練。畢竟沒有痛過,如何刻骨銘心?人總是不信邪,明知錯誤危險,仍舊縱身一躍,跌跌撞撞才後悔早該相信他人經驗。誰不知道選擇對象,應當注意他的性格過於見識與財富?Lynn Barber賠上兩年青春走過一遭,才學會這個連我小學畢業的奶奶都明白的真理。去過巴黎,我會告訴你巴黎沒什麼了不起,但你相信嗎?你魂牽夢縈的那座城,值得付出多少代價?有些事情,書本沒寫、學校沒教;但有些人生經驗,或許不必跌得頭破血流,也能學得到。






Interview with Lynn Barber: My harsh lesson in love and lif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錫安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